第三十一篇 热论

    第三十一篇 热论 (第1/3页)

    【本章要点】



    一、这是一篇系统而又比较全面地论述热病的文献,它把热病的原因、症状、变化、预后、禁忌、治疗等一系列问题,都作出了创造性地阐发,对指导后世临床学术的发展,起着重要的作用。



    二、指出一切外感热病,都属于伤寒一类的疾病,但由于发病季节的不同,又有伤寒、温病、暑病等的区别。



    三、论述了“两感”热病的脉症特点及预后,并指出决定预后好坏的关键在于“胃气”的存亡。



    四、热病的一般治疗原则是汗、下两大法。



    五、指出病遗、食复的原因、症状、治疗;申明热病禁忌及其重要性。



    【原文】



    黄帝问曰:今夫热病者,皆伤寒①之类也,或愈或死,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,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,何也?不知其解,愿闻其故。



    岐伯对曰:巨阳者,诸阳之属也。其脉连于风府,故为诸阳主气也。人之伤于寒也,则为病热,热虽甚不死,其两感②于寒而病者,必不免于死。



    帝曰:愿闻其状。岐伯曰:伤寒一日,巨阳受之,故头项痛,腰脊强。



    二日,阳明受之。阳明主肉,其脉侠鼻络于目,故身热目痛而鼻干,不得卧③也。



    三日,少阳受之,少阳主胆,其脉循胁络于耳,故胸胁痛而耳聋。三阳经络,皆受其病,而未入于脏④者,故可汗而已。



    四日,太阴受之,太阴脉布胃中,络于嗌,故腹满而嗌干。



    五日,少阴受之,少阴脉贯肾,络于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干而渴。



    六日,厥阴受之。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,故烦满而囊缩⑤。



    三阴三阳,五脏六腑皆受病,荣卫不行,五脏不通,则死矣。



    其不两感于寒者,七日,巨阳病衰,头痛少愈;八日,阳明病衰,身热少愈;九日,少阳病衰,耳聋微闻;十日,太阴病衰,腹减如故,则思饮食,十一日,少阴病衰,渴止不满,舌干已而嚏,十二日,厥阴病衰,囊纵,少腹微下,大气皆去,病日已矣。



    帝曰:治之奈何?岐伯曰:治之各通其脏脉,病日衰已矣。其未满三日者,可汗而已;其满三日者,可泄而已。



    帝曰:热病可愈,时有所遗者,何也?岐伯曰:诸遗者,热甚而强食之,故有所遗也。若此者,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,因其谷气相薄,两热相合,故有所遗也。帝曰:善。治遗奈何?岐伯曰:视其虚实,调其逆从,可使必已矣。



    帝曰:病热当何治之?岐伯曰:病热少愈,食肉则复,多食则遗⑥,此其禁也。



    帝曰:其病两感于寒者,其脉应与其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