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

    第二十九篇 太阴阳明论 (第1/3页)

    【本篇要点】



    一:论述了太阴、阳明表里两经在阴阳异位、虚实逆从等方面的不同变化,进而推至三阴三阳六经极其所属脏腑的发病规律;外感六淫之邪则阳受而多病在六腑,饮食起居不节则阴受之多病在五脏。



    二:脾不主时,是因其属土,位居中央,分旺于四时以长四脏。



    三:脾主四肢,是由于脾为胃行其津液以濡养四肢,脏腑亦各因脾经而受气于阳明,脾病则四肢不用。



    【原文与译文】



    黄帝问曰:太阴阳明为表里,脾胃脉也。生病而异者何也?



    黄帝问道:太阴、阳明两经,互为表里,是脾胃所属的经脉,而所生的疾病不同,是什麽道理?



    岐伯对曰:阴阳异位,更虚更实,更逆更从,或从内或从外,所从不同,故病异名也。



    岐伯回答说:太阴属阴经,阳明属阳经,两经循行的部位不同,四时的虚实顺逆不同,病或从内生,或从外入,发病原因也有差异,所以病名也就不同。



    帝曰:愿闻其异状也。



    黄帝道:我想知道它们不同的情况。



    岐伯曰:阳者天气也,主外;阴者地气也,主内。故阳道实,阴道虚。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,食饮不节,起居不时者,阴受之。阳受之则入六腑,阴受之则入五脏。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,上为喘呼;入五脏则瞋满闭塞,下为飧泄,久为肠澼。故喉主天气,咽主地气。故阳受风气,阴受湿气。



    岐伯说:人身的阳气,犹如天气,主卫互

    (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)